武平:在山水与人文交汇处,发现县域中国的温柔底色
摘要
走进武平,探寻闽粤赣交界的客家文化、生态智慧与历史底蕴,感受一座县域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望传统与自然的独特魅力。
如果说中国的县域像一条条河流,静静流淌于广袤大地之上,那么武平县便是一条曲折而深情的支流,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,也有鲜活跳动的当下。每次我走进武平,总会被一种悄然的能量包围——那不是大城市的喧嚣,而是像清晨薄雾里青山的呼吸、泥土的温度,是历史与山川共同酿造的复杂气息。
在地图上,武平县似乎只是福建西南一块不起眼的绿叶,却正好嵌于闽、粤、赣三省的交界。这里的地理,如同一座天然的桥梁,不仅连通了三省的山水,也编织出了多元而独特的人文图景。县域面积2635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约30万,既不算辽阔,也不觉拥挤,反倒为这片土地留足了呼吸和转身的空间。县城名叫平川,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东南山地少有的温柔。
但真正让我着迷的,是武平的“多重身份”。它是“生态之城”,是“中国长寿之乡”,是“全国竹子之乡”,更是“海峡西岸客家第一县”。这些头衔不是简单的自我标签,而是千年积淀、山水滋养与人群迁徙共同铸就的结果。武平始建于唐武德五年,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。那时的“武夷山之南,平地居多”,注定了它既依山傍水,又不失开阔;而多次客家大迁徙,则让这里成为客家文化的核心腹地。客家话在武平不是异域之音,而是家常闲谈的温软乐章。围龙屋、土楼、山歌、酿豆腐、擂茶……这些活生生的传统,不是被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日常烟火气里最普通的情景。
如果你问武平的经济底色,我会用“生态农业”四字来概括,但这四字背后,是细致入微的坚守与创新。武平的茶叶,翠玉如玉,香气清雅;竹制品远销四方,从竹席到竹家具,承载着山林的清润气息。柚子、李子、杨梅、食用菌——这里的果实和菌菇,像是山川对这片土地的奖赏。与此同时,矿产产业也在悄然生长,稀土、钨、石英砂等资源为工业化添了几分底气,但生态红线却始终不容逾越。这种“既要金山银山,更要绿水青山”的平衡,是武平最难能可贵的集体智慧。
作为生态县,武平有足够的底气。中山湿地公园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,梁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则像一座巨大的绿色心脏,为整个闽西输送氧气与生命力。武平龙湖湖光山色,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墨画。每当我在这些地方静坐,常常会生出一种错觉:生态不是口号,而是脚下的土地、眼前的水、空气里的每一缕清新气息。也难怪这里会成为“中国长寿之乡”——长寿,其实是一种和自然相处的生活方式。
武平的红色基因同样深植于乡土。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革命遗址散落其间,中共武平县委旧址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每逢清明、国庆,总会有三代、四代人,携手走进这些遗址,追忆先辈、思考未来。这种与历史并肩的生活态度,塑造了武平人兼容并包、坚韧自信的气质。
交通,是现代县域竞争力的隐形脊梁。武平地处三省交界,交通便捷。大广高速、武平高速让这里与龙岩、广州、赣州快速连通。它既是福建通往广东、江西的门户,更是三省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的交汇点。有人说,武平的地理位置给了它“进可攻、退可守”的资本;我倒觉得,这更像一座开放的门,既请进了外来的客人,也送出了自己的故事。
如果说这些是武平的“表层”,那更深处的“底色”是文化。客家山歌、竹编技艺早已入选非遗名录,春节的舞龙舞狮、元宵的热闹庙会,早已成为全县共同的记忆。每一项传统,都是对“乡土中国”最温柔的守护。而在我看来,武平的真正珍贵,还在于这种传统与现代并不冲突,反而互为滋养。你能在县城的咖啡馆里听到年轻人谈创业,也能在竹林深处遇见老人弹唱山歌。这里既有时间的厚重,也有对未来的敏锐。
当然,任何一片土地都不止于“荣誉簿”上那些闪亮的称号。武平的未来,既关乎一县之兴衰,也映照着中国无数县域在城市化、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抉择:如何守住生态底线?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经济中焕发活力?如何让年轻人留下、让外来者融入?这些问题,没有标准答案。但我相信,像武平这样懂得与山水共处、善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桥铺路的地方,终会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。
所以,武平不是一串数据,也不是一篇简介能装下的地方。它是闽西南的一抹绿,是客家文化的温床,是一段历史的见证,更是一种缓慢而坚定的生活方式。在喧嚣与变革的年代里,武平像一棵山间的老树,静静生长,默默守望。也许,正是这份从容与厚重,才是它最动人的地方。你若来,记得细细走,慢慢看,因为这里,每一步都踩在故事里,每一口空气都带着千年的余韵。